首页 资讯 正文

张家界市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暨“非遗购物节”活动在慈利县盛大启幕

体育正文 222 0

张家界市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暨“非遗购物节”活动在慈利县盛大启幕

张家界市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暨“非遗购物节”活动在慈利县盛大启幕

记者踏访东北抗联密营遗址感悟(gǎnwù)艰苦奋斗精神——

白山黑水(báishānhēishuǐ),满山青松在述说

■解放军报记者 杜娟(dùjuān) 刘宝瑞 郑茂琦

茫茫林海(línhǎi),积雪消融。青松苍翠,生机盎然。

鸡冠山密营、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遗址、寒葱岭密营……从小兴安岭到长白山脉(chángbáishānmài),沿着当年东北抗联将士走过的蜿蜒山路(shānlù),徒步穿越(chuānyuè)人烟稀少、地势复杂的荆棘丛林,一处处密营遗址映入记者眼帘。

荒草间,战壕、掩体、石墙、洞坑等遗迹,依稀可见。当年架设(jiàshè)机枪的岩缝,一簇簇映山红傲然绽放,如同战士坚毅的身姿,记者耳畔仿佛响起激烈(jīliè)战斗(zhàndòu)的枪声。

从1931年到1945年,东北抗联(kànglián)坚持(jiānchí)14年,“抗敌最早、坚持最久、条件最恶”。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力量,使抗联将士在(zài)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依然能够坚守革命气节,浴血抗战?

从新时代回望白山黑水,满山的青松在述说(shùshuō)……

吉林省通化市杨靖宇烈士陵园(lièshìlíngyuán)中的抗联将士雕塑。刘有权 摄

一处处(yīchǔchù)密营遗址见证着不屈精神——

挺直的(de)脊梁,山脉的骨骼

吉林省白山市一处密营遗址,只剩下一块块垒起的(de)石头。

穿行在密可(kě)遮日的丛林里,不时被(bèi)周围枝枝杈杈牵绊,同行的靖宇县东北抗联研究会专家王德金边拨开荆棘边讲起这样一幕幕——

“在林海雪原行军,东北抗联将士的衣裤被树枝(shùzhī)刮得破(pò)烂不堪。没有棉衣,身上披着破棉被、口袋布;没有棉鞋(miánxié),脚上包着马皮;没有帽子,头上缠着几层布……”

零下三四十摄氏度,是一种怎样的(de)极致寒冷?95岁高龄的抗联老兵杨振国动情地向记者讲起那段亲身经历:“许多人的耳鼻(bí)、手脚(shǒujiǎo)都被冻坏,我右手食指冻得比大拇指还粗一圈,脓水从破裂的伤口(shāngkǒu)不时流出,五指冻伤无法并拢,没有(méiyǒu)药品,但我们依然顽强坚持战斗。”至今,老人右手还有一大块疤痕。

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曾致电向以杨靖宇为代表的(de)东北抗日武装表示慰问,赞之为“冰天雪地里与敌周旋7年多的不怕困苦艰难奋斗之模范”。历史的硝烟已然散(sàn)去,但(dàn)那些在绝境中依然挺直的脊梁,化作(huàzuò)了巍巍山脉的骨骼。

世易时移(shìyìshíyí),今天艰苦奋斗之“艰苦”早已(zǎoyǐ)不再如东北抗联将士那般缺衣少食、饥寒交迫,但强国强军奋斗征程上,仍有无数艰难险阻、风险(fēngxiǎn)挑战。

“密营”犹如一面镜子,在提醒着我们:照一照(zhàoyīzhào),初心本色(běnsè)丢没丢?问一问,抵御诱惑侵蚀的意志强不强?

与记者一起前来追寻先辈足迹(zújì)的,还有一群年轻的官兵。

东北抗联将士群像浮雕前,第83集团军某旅官兵(guānbīng)庄严肃立,他们是“杨靖宇(yángjìngyǔ)支队”的传人。

“朱日和驻训期间,面对酷热高温天气和‘蓝军’层层(céngcéng)阻击,我们(men)不分昼夜整建制连续机动1500公里(gōnglǐ),用抗联将士艰苦奋斗精神砥砺官兵血性(xuèxìng)胆气!”二级上士沈晨朝说,他和战友们用一次次奋勇冲锋告慰着先辈。

与官兵交流时(shí),王德金说起当年一个同样赤诚为党的年轻人。

曾就读于清华大学数学系,后来担任东北抗联第3路军政委的冯仲云,22岁时受党组织派遣(pàiqiǎn)来到哈尔滨,以东北商船学校数学教授(jiàoshòu)的身份开展地下工作。他和(hé)妻子薛雯过着拮据的生活,滴水成冰的天气没钱买柴,已经怀孕的妻子冷得缩成一团(suōchéngyītuán)。

他们不是真的(de)没钱——冯仲云每月都从260块银元的收入中,拿出180块银元作为党的活动(huódòng)经费。他们宁可自己清苦,也要为党分忧(fēnyōu)解难。

艰苦的革命征程,既能(néng)验出英雄将士的忠贞,也能照出(zhàochū)意志薄弱者的嘴脸。

记者来到吉林省档案馆查阅史料发现:除了(chúle)因敌人(dírén)残酷“讨伐”而悲观失望,经不住日寇以舒适生活、高官厚禄诱降,是(shì)一些人叛变革命的重要原因。

东北抗联第1军第1师师长程斌就这样变节投敌,导致多处抗联密营(mìyíng)被毁,使杨靖宇(yángjìngyǔ)陷入绝境。

叛徒最终受到严惩,被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shàng)!

一块石碑(shíbēi)记录了执纪如铁——

严兵先严(xiānyán)官,严官先严将

蒙蒙细雨中,通往吉林省磐石市红石砬子抗日(kàngrì)根据地遗址的路(lù),崎岖泥泞,异常难走。

深深浅浅的(de)脚印里,记者仿佛看到当年那支军纪严明的队伍穿梭在密林中,艰苦(jiānkǔ)奋战而不溃散;如烟似雾的细雨中,记者恍若听到抗联将士齐声唱响《东北(dōngběi)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军歌》:“正确的革命信条要(yào)遵守,官长和士兵待遇都要平等;铁般的军纪风纪要服从,锻炼成无敌(wúdí)的革命铁军……”

“东北抗联各(gè)部队十分注重严格执行军规军纪(jūnjì),始终坚持正风肃纪、违纪必究、执纪必严(bìyán)。”吉林省委党史研究室专家孙太志介绍,1933年9月18日,就在(zài)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武装第一部法规《东北人民革命军(gémìngjūn)独立师暂行规则》制定颁布。

记者(jìzhě)随孙太志(suísūntàizhì)来到通化县兴林镇,这里有块“杨司令站岗地”石碑。一个当地群众家喻户晓的故事,让记者肃然起敬。

那年冬天,在东北(dōngběi)人民革命军(gémìngjūn)第1军抗日游击根据地——金川河里地区的犟眼子沟,杨靖宇因为洗脸时自己的配枪离了身,违反了他立下的“枪不离身”的纪律要求,于是(yúshì)他自罚在风雪中站岗。

漫天风雪中,杨靖宇到最前沿的第一道岗哨站岗(zhàngǎng),脸被冻得变色,双脚冻得发麻。将军严明的纪律(jìlǜ)观念和严格的自律意识(zìlǜyìshí),深深地感染了官兵。

“杨靖宇、赵尚志等抗联将领将艰苦奋斗融入(róngrù)纪律之中,同时又把(bǎ)铁的规矩作为发扬这一精神的重要保证,严肃惩治各种不良倾向。这对我们当前深入推进作风建设是一个很好的启示(qǐshì)。”孙太志说。

在吉林省档案馆(dàngànguǎn),记者查阅赵尚志在1937年写的《关于整饬军队纪律问题给各师负责同志的信》和(hé)两份相关文件。里面清楚记载:赵尚志首先(shǒuxiān)进行自我批评,深刻检查(jiǎnchá)自身存在的缺点错误,随后严厉指出有的军师级干部随意支配战利品、借故(jiègù)支用公款等问题,对情节严重的进行了严肃处理。

档案虽已微微泛黄,但字里行间(zìlǐhángjiān)指名道姓批评的“辣味”溢出纸面。

严兵先严(xiānyán)官,严官先严将,我军治军之道始终如一。

与之呼应的,还有东北(dōngběi)抗联领导人周保中《东北抗日游击日记》里记录的一个案例:抗联部队一名(yīmíng)年轻干部,多次贪墨公款公物,用于个人吃喝、享乐,且金额之大,在部队产生了(le)恶劣的影响,后经士兵(shìbīng)代表会议审判,被处以极刑。

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优良作风在这片(zhèpiàn)黑土地上一脉相承。

解放战争期间,一封锦州前线发来的(de)电报中,有一个不起眼的细节,却(què)引起了毛泽东的注意。当时(dāngshí),锦州乡间的苹果已经熟了,行军路过的解放军战士虽饥渴难耐,却一个都没有摘。

后来,毛泽东一生中至少3次提到“锦州(jǐnzhōu)那个地方出苹果”。在党的八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用(yòng)“吃酸菜”和“不吃苹果”两个典型事例(shìlì),再次向党的高级干部阐述了坚持“两个务必”的重要性。

今日辽宁,苹果产业如火如荼。习主席视察辽宁时,也给领导干部深情讲(jiǎng)起这个红色故事:“这样的苹果,我们现在也不能(bùnéng)吃。”

一碗炒黄豆里的“作风纪律滋味(zīwèi)”——

融入红色(hóngsè)基因的作风,比子弹更有威力

与有荣(yǒuróng)焉,因你之名。

长白山西麓,群山掩映下的靖宇县,草木(cǎomù)葳蕤。记者踏访一处处村落,随处可见蓝莓、木耳、天麻(tiānmá)和林下参等众多特色产品。

乡村振兴的战场上(shàng),靖宇县人武部官兵像当年东北抗联将士一样爱民为民。他们和当地干部(gànbù)一起夙兴夜寐带领群众自力更生(zìlìgēngshēng)、艰苦创业,昔日的抗联密营变成了老百姓的幸福家园。

这(zhè),不正是杨靖宇将军所追求和所期望看到的吗?

采访时,当地群众说得(dé)最多、印象最深的,是当年东北抗联将士坚韧不拔(jiānrènbùbá)、忠心耿耿为党和人民而战的铁血风骨。

跟随他们的讲述,记者的思绪也回到(huídào)将军牺牲的那个寒冬——

杨靖宇身着一件千疮百孔(qiānchuāngbǎikǒng)的棉衣,带着最后几名战士在齐腰深的积雪里跋涉,鞋子早已冻成冰坨。他们(tāmen)用刺刀剜开(kāi)树皮,抠出嫩纤维塞进嘴里,咀嚼着这份黑土地的苦涩馈赠。

胃里没有一粒粮食,只有未消化的树皮、棉絮和枯草……尽管已多次瞻仰,但(dàn)每次看到(kàndào)将军遗照,记者仍心疼不已;尽管讲解过很多次,但讲解员王孟瑶说到将军牺牲(xīshēng)时的情景仍声音哽咽。

最艰难的岁月里,这融入红色基因的作风(zuòfēng),远比子弹更有威力。

在抗联老兵刘忠民的回忆录中,记者(jìzhě)看到一段关于抗联将领李兆麟的故事(gùshì)——

一次,李兆麟发现几名小战士有滋有味地吃着一碗炒黄豆。得知是房东大爷给的,李兆麟说:“得好好感谢这些(zhèxiē)老乡,但他们(tāmen)也很穷困,这些炒黄豆虽然不多,但是给你们就应该收(shōu)吗?”

“我们违反了群众纪律(jìlǜ),不应该随便要老百姓的东西(dōngxī)。”几名小战士立即将黄豆还了回去,还都主动要求罚站。

滴水见太阳。一碗炒黄豆(chǎohuángdòu)算不得什么大事,可在抗联将领眼里,却是关系人心向背的原则问题(wèntí)。

这碗炒黄豆里,蕴含着“作风纪律滋味”。生活(shēnghuó)在这片土地上的(de)人民,对此自有对比和鉴别。记者查阅的一份史料显示:无论是伪满洲国的官员,还是(háishì)后来“劫收”东北的国民党官员,都(dōu)利用职权大肆敛财,无数原本贫寒的百姓家庭因此倾家荡产。

“没有根据地人民的支持,部队就(jiù)像没有油(yóu)的灯芯(dēngxīn)。我们决不能做没有油的灯芯……”记者理解了杨靖宇这段话的深刻内涵:真正的清廉不在文件里,而在“管住嘴、管住手、管住腿”的一身清风正气上,在时刻把人民群众(qúnzhòng)的事放在心间的责任担当里。

今天,在这片鲜血浸染的(de)黑土地上,一名(yīmíng)名新时代的共产党员续写着抗联将士的爱民为民故事。吉林省舒兰市人武部原政委(zhèngwěi)周昆训、原武警白山市森林支队战士张池……他们(tāmen)都牺牲在抗洪抢险救援群众的一线。

英雄远去,街头万人含泪相送。伟大(wěidà)的身影历经岁月不磨灭,英雄的精神跨越(kuàyuè)时空在传承!

(采访得到宋济舟、李(lǐ)栋梁大力支持)

做艰苦奋斗精神的践(jiàn)行者

极端恶劣的(de)环境、极其惨烈的战斗,既是生与死的严峻考验,也是孕育东北(dōngběi)抗联精神的土壤。

今天,人民军队早已没有缺衣少食之虞,但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到了吃劲奋斗的攻坚(gōngjiān)期、加油加压的冲刺期,必须通过持续深化(shēnhuà)政治(zhèngzhì)整训,让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在思想淬炼中不断焕发新活力。

正如抗联部队从一开始就从严执纪,通过艰苦奋斗取得最终(zuìzhōng)胜利,今天我们也(yě)要初始即严、慎终如始,自觉践行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shǐmìng)。各级领导干部要以自身模范行动作出表率示范(shìfàn),影响带动广大官兵进一步巩固纯洁光荣、永葆本色作风,努力为强军(qiángjūn)事业艰苦奋斗、顽强奋斗、不懈奋斗。

张家界市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暨“非遗购物节”活动在慈利县盛大启幕

欢迎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暂时没有评论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